电影新周期:哭比笑强(二)

贡献者:— — 类别:简体中文 时间:2019-11-18 09:46:07 收藏数:24 评分:0
返回上页 举报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错字
其次,《少年的你》的文案营造了巨大的情感张力,QQ空间金句又一次赢了。诸如“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
、“反正也没人在乎我,我有什么好怕呢”、“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等海报文案,让许多不了解故事的潜在观
众也能被情绪牵引。释出主题曲后,《少年的你》还挑选了9条“听后感”放进剧照官宣,一切以受众的情感体验
为主。
《后来的我们》主打前任怀旧,《前任3》煽动失恋情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聚焦现代“爱无能”,都找准
了情感发力点。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提出:“人们的消费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最为高阶的层次就是情感消
费。”对于观众而言,动之以情是激发观影欲望的最有效方式。
对于泪点片来说,眼泪就是最好的褒奖。以赢了票房输了口碑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为例,它的成功之处在于
对现代情感关系的“提纯精炼”。为了引起更广泛的共鸣,创作者甚至有意识的牺牲了个性化,选择了更加激进的
叙事套路。
尽管自我牺牲,殉情等情节夸张悬浮,《比悲伤更悲伤》还是引发了观众的感怀。经过具有重复性、失真性的“提
纯”处理,电影彻底成为合格的消费品。这并非类型片的缺陷,其背后有着不可忽略的文化成因。那就是,人们始
终对爱情有着强烈的憧憬和期待,无论其现实是否存在。
《前任3》则是典型的怀旧消费,闪回镜头和对其他电影的互文性参照,补偿了观众的情感缺失。内在肌理上,它
是一种叙事策略,帮助完成片中人物的情感逻辑;外在影响上,它是观众逃避当下压力的一种温情港湾,进而使他
们产生话语认同。
如果你还记得当年我们是如何批评青春疼痛作品的,应该清楚泪点片曾是“矫情”、“狗血”、“无病呻吟”的代
名词。但如今,社会价值的加入,使它们有了更具抵抗力的内核,带上了一顶“你很难批评我”的保护帽。
它们之中,既有“解决问题式”的《我不是药神》,也有“警醒问题式”的《少年的你》和《悲伤逆流成河》。《
我不是药神》由于焦点舆论,使得总理都亲自做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这种
以一部电影之力,促成社会民生改善与进步的作品,在国产电影史上屈指可数。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曾鼓励“解决问题式”的纪录电影创作方法。《我不是药神》显然是对
这种先锋潮流的呼应,它充分证明了:电影不应只是客观世界的镜像再现,更应成为将艺术创作和社会价值连接起
来的桥梁。
在现实主义的审视中,《我不是药神》可以视作是反映慢粒白血病患者群体的一面镜子。如思慧和丈夫离异后,不
得不靠跳钢管舞延续女儿的生命;黄毛彭浩生病后不想成为家人的累赘,选择远走他乡;《后来的我们》则触摸了
北漂的“现实疼痛”,群租房、中关村市场、过道摆地摊、挤公交地铁等画面,使观众产生镜像式共鸣和认同。
作为“警醒问题式”的电影,《少年的你》和《悲伤逆流成河》都对“残酷青春文学”的影像化呈现,予以了重新
定位与时代校准。奢靡浮夸的影像风格,被现实主义化的冷冽审视取代。
它们完成了叙事母体的“迁移”,《悲伤逆流成河》将一个年少意气迷茫反叛的故事,重塑为对人性阴暗、校园霸
凌、亲情淡漠的控诉,叩问了社会良知,唤起共情心理;《少年的你》则将重点放在了“校园霸凌”的刻画上,对
原著后半部分的“推理”予以弱化。
尽管在人物设置上,依旧囊括了疼痛文学、言情故事和女性网文的标配。但《少年的你》和《悲伤逆流成河》都更
有意的将角色,置入校园欺凌的复杂发生机制中,为人物行为提供合理动机。
普适性的人物形象,增强了故事影射与情感代入。陈念和易遥不再是有着特殊经历的生命个体,而代表着一类人:
因家境贫穷、文化差异、形象外貌等非主观因素遭到误解和欺凌的群体。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热度:
文章难度:
文章质量:
说明:系统根据文章的热度、难度、质量自动认证,已认证的文章将参与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