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新周期:哭比笑强(三)

贡献者:*** 类别:简体中文 时间:2019-11-18 09:46:33 收藏数:35 评分:1
返回上页 举报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错字
社会议题的加入,终于让泪点片摆脱了“文化快餐”属性。对“造梦”的心生厌倦,让观众对“现实”的回归倍感
亲切。然而这种回归,又是非常不彻底的。类似《少年的你》和《后来的我们》那种“赏心悦目”的痛感,在现实
主义的包裹下却难掩与生活的疏离。
可以拒绝长大吗? 在这个问题上,泪点片似乎不约而同给予了消极回答。《少年的你》用“意外死亡”解决了“
校园霸凌”,《后来的我们》用“平淡婚姻”去反衬“旧爱深沉”,《狗十三》的李玩从一个抗争的孩子变成了一
个懂事的孩子。
女性话语:好赢
泪点片的观众画像显示:不仅女性角色在泪点片里挑大梁,女性观众也贡献了最多的票房和眼泪。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书写了女性的欲望与追求。宋媛媛与张哲凯住在一起十年,两人在一张床上睡觉,但是
却是“同居不交往”,“相爱不表白”, 两人都没有跨越性的界限。但恰恰是饱受诟病的“0.5次关系”,回
应了性行为中知情同意的女性权利。
而不时出现在《少年的你》中的“性暗示”,则是对“早恋、未成年性行为、堕胎”等“前青春片”的一次后退。
周冬雨不再是易烊千玺的“男性凝视对象”,反过来她会把易烊千玺的身体当成“反凝视”。这种后退恰恰是电影
在“女性话语”上的进步,“无性青春片”规避了潜在的道德风险。
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宣泄,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刷抖音段子笑到后半夜,进电影院带上纸巾哭一场都是常事。这种
排遣路径,注重娱乐性和仪式感,是随着社会的碎片化和人际关系疏离化不断裂变的。
当短视频已基本满足了人们对笑的需求,喜剧电影能够施为的空间越来越窄。反倒是泪点片往往能从亲情、友情、
爱情、荣誉感等多重维度上,满足观众碎片化的情感消费需要。
《少年的你》的融梗嫌疑,无疑是泪点片创作的天然弊病。为了引发更广泛的共鸣,它不得不在核心情节与人设上
选择复制和借鉴,撞车和抄袭也不在话下。这种类型杂糅的效果,就像“情绪一锅炖”。失恋的人看爱情,亲子关
系不好的看家庭,被霸凌者看霸凌,何愁不起共鸣,何处不赚眼泪?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情感空间,这空间近几年被泪点片发掘殆尽。浪漫缠绵也好,痛彻心扉也罢,眼泪是标注在
青春无悔的记号,是风花雪月与残酷现实之间独自漂流的印记。于是,在灯光熄灭的银幕面前,看着仿佛昨日的影
片,与同场的观众一起形成“悲伤共同体”。
泪点片中,常规戏剧的浸没感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某种“文艺感觉”的自我窥视。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
垒。在这个窥视过程中,观众完成了将银幕表演与自身生活的叠化混合。周冬雨不是周冬雨,是你自己。易烊千玺
也不是易烊千玺,还是你自己。
诚然,在有人将《少年的你》奉为佳作时,也有人嗤之以鼻觉得口碑虚高。应该说,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大众化
的艺术,它最大程度地依赖观众而生存。而大众从来本能地追捧通俗化的故事和表达,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
将来还是这样——这就是电影不可回避的本性。
以前是笑得热闹,现在是哭得糊涂。泪点片尚有一段好日子,这是任谁都无法改变的趋势。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热度:
文章难度:
文章质量:
说明:系统根据文章的热度、难度、质量自动认证,已认证的文章将参与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