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丨对自己的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无法接纳自己的情绪?

贡献者:newzjs 类别:简体中文 时间:2019-05-22 23:43:16 收藏数:27 评分:1
返回上页 举报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错字
上节课我们提到,应该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另一种是对自我的应该思维。
今天我们就来讲第二种——对自我的应该思维。
简单来说,应该思维是对自我的“暴政”,让我们在压迫中找不到自我。
听完这一讲,你就会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自我烦恼的背后是应该思维
有时候我会去参加一些活动,现场回答一些问题。经常有提问者说,我回答问题的思路比较奇特。
比如一个男生跟我说:“我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不得不为此做一些自己也不那么愿意的事情,
比如准备一个很重要的考试。可是我的身体好像不听使唤,经常拖延,
我怎么才能让自己有持续的动力去做这件事呢?”
我赶紧摇头说:“我可不能帮你出这个主意。你现在这样问我,好像是你身体里有两个自我,
一个是压迫的自我,一个是无奈的自我,前面的一个在逼着后面的一个做他不喜欢的事情。
无奈的自我呢,除了偶尔通过拖延表达一下不满和反抗,没别的发言权。现在你想让我帮压迫的自我,
来让无奈的自我彻底闭嘴。我可不能这么做,通常我都是站在弱者这边的。”
我这么回答他,倒也不是为了耍嘴皮子。我发现,几乎所有关于自我的烦恼背后,都有一个“应该自我”存在。
这个男生问题背后的“应该自我”是什么呢?就是“我应该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哪怕这不是我愿意做的事情。”
当他发现,现实的自我和这个应该的自我有差距时,他就会想“这是不是我有问题”。
如果我以正统的方式回答他的问题,跟他说说自我管理的办法,那我就认同了他问题背后,
那个“应该自我”的假设。我其实也就认同了“对,你就是有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你想的那样。”
可是真是这样吗?为什么那个“应该自我”就是合理的呢?
我就是想通过一些奇怪的回答,来动摇他头脑中“应该如此”的信念。我想告诉他:
没有什么是应该的,我们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假设,也许本身就是偏见。
我和我的来访者也会讨论他们心里的自我应该,有时候他们会问我:
“老师,难道我不该对自己的人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吗?”
我这时候会告诉他们:我们当然需要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但我们要搞清的是,这个更好的标准来自哪里。
它来自你的内心,还是来自外在的设定?
曾有一个朋友写信跟我说,他现在28岁,忽然醒悟了,觉得自己应该要努力了。
所以他现在每天睡6个小时,没有周六周日,努力学习一些东西。每次学习的时候都很开心,
可是每当效率变低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沮丧,觉得自己不如这样奋斗着猝死算了。
可是又有时候,他觉得自己这种放弃的心态真是太弱了,觉得人家创业的比他辛苦太多,
自己奋斗的日子还长着呢。
该怎么理解这种心态呢?你可以看到,这种心态里,有一种自我强迫的存在,
就来自“我应该要努力”的应该思维。
我们来想想,自然的努力是怎么样的。
也许你也会看到身边那些真正努力的人,他们心里有一个想实现的目标,
但其实他们并不那么关心自己努力不努力这件事。
他们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事情上,他们只想把事情做成。这时候,
努力是一种自主自发的状态,是创造活动所产生的副产品。
可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应该要努力”的时候会怎么样呢?
他会想,“虽然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可是既然那些成功的人都很努力,头悬梁锥刺股这件事我也会啊。”
于是他开始遵照内心应该的规则行事。
他读书、听讲座、学习。可是他心里并没有特别想做成的事情。
只想要努力这种状态本身,因为“努力总是对的”。
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
想一想,生活中有多少人在跟你灌输“应该如此”的信条呢?
电视上的偶像剧在告诉你,该怎么谈恋爱;
精明的商家在告诉你,该怎么给情侣送什么礼物;
结婚的时候要拍什么样的婚纱照;
有个水果贩子在一个平安夜发明了平安夜要吃苹果,于是,平安夜送苹果就变成了一种标配。
我们的心里有太多的“应该”在告诉我们怎么做,这些应该思维变成了我们对自己情感的限制,
并最终取代了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这就是自我应该思维的最大问题。
听到这儿,也许你已经明白了。“我应该如此”的应该思维,它的本质,
是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了我们自发的行动。
应该思维完整的语句也许是:既然别人觉得那样做是对的,那我就应该那样做。
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像别人期待的这样做。
也许你还会有点困惑:刚刚所有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们想努力、想改变,看起来也是自主自愿的,
没有人强迫他们,这难道不是自发的行动吗?
其实,这不是自发的行动,而是对自发的一种模仿。
我们还接着上面那个要努力的年轻人来说。
他告诉我,到后来,他感到自己开始懈怠了,为了鼓舞自己继续努力,就买了很多书,但很少去翻;
还办了健身卡,但从来不去锻炼;做过很多计划,但从来没有认真执行。
你有没有觉得,有时他更像在表演一场叫做“努力”的行为艺术呢?
是的,他并不真的想要继续努力,而是希望通过摆出努力的Pose,来满足他心里我“应该要努力”的想法。
从真正的努力,到追求努力的状态,到追求努力的感觉,努力逐渐变成了对努力的模仿。
这就是应该思维胁迫下的自我和自然状态下的自我的区别。
应该思维导致非黑即白
你现在或许能理解为什么我说应该思维是对自我的“暴政”了。因为,应该思维会妨碍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
让我们的行为偏离事情本身,变成一种模仿。
其实,应该思维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应该思维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
更会影响我们的思维,造成思维上的非黑即白。
我曾有一个来访者,她自觉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她的理想的“应该自我”。
有一天,她经过学校门口,看到学校门口有一个乞丐。这个乞丐伸手向她要钱,她犹豫了一下,没有给。
本来这是一件小事,可是她就非常内疚,一直在想,“我是不是不够善良了”。她的内疚背后,
就有“我应该善良”的应该思维,而跟这个应该思维紧密相连的,是“如果我不给乞丐钱,
我就不善良了”这样的非黑即白的思维。
如果我失恋了,我就没人爱;
如果老板批评了我,我就没有能力;
如果他没帮我,他就是一个坏人。
很多我们的烦恼背后,都是应该思维所导致的非黑即白。
为什么应该思维会导致非黑即白呢?如果我们遵循的是我们的感觉,它常常是非常复杂的,
也是自然流动的,有很多的灰色地带。
有时候我们会对路边的乞丐有善心,有时候我们会熟视无睹甚至有些厌弃,这都是我们真实的感受。
但是,如果我们依据“应该规则”来做判断,那就会不一样了。“应该的规则”只有符合不符合,遵守不遵守。
我要么是一个善良的人,要么不是一个善良的人。我要么努力,要么不努力。因为规则天生就是非黑即白的。
一旦我们用理想化的规则来限定我们自己,判定我们自己,我们的思维变得僵固了,
我们就很难容忍自己感受中和规则不同的部分。我们会扭曲自己的情感,以让它符合“应该”的要求。
所以,应该思维不仅妨碍了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还固化了我们的思维。
现在,我们知道了应该思维的本质,以及应该思维带给我们的危害,那么你有没有思考过,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应该思维呢?为什么会越陷越深,甚至让这种“应该”变成我们理所当然的思维方式呢?
在这里,我想给你介绍心理学家霍尼(Karen Horney)的理论。她说:
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
来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这个理想的自我通常都是完美的,聪明、美丽、优秀、毫无瑕疵。当我们用幻想的自我来对照现实的自我时,
会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所以,我们会努力维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别人看到幻想背后真实的自己。
这些理想的自我,并不是来自于我们真实的自我经验,而是由很多“我应该很努力”、
“我应该谈恋爱”这类的规则堆起来的。
为了保护这个幻想中的理想自我,他们会变得非常死板,
会排斥自己内心里跟这个“应该自我”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这样一来,他们就被这些“应该的规则”支配了,成为了“应该规则”下的提线木偶。
那么,我们该如何跳出应该思维,逃脱这个暴政呢?
这个说起来并不复杂,就是找回我们的感觉。毕竟,感觉虽然模糊,但是它才是我们真实的东西。
当然,在真实的世界中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需要我们掌握新的思维工具。
别着急,在这一章课程的后半部分,我会把这些思维工具教给你。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讲了对自我的应该思维。我们首先思考了应该思维的本质。
应该思维其实就是用别人的标准来代替自发行动的思维方式。
之后,我们思考了为什么应该思维是一种“暴政”。因为它既会阻碍我们真实情
感的表达,让我们的行为变成一种模仿,又会固化我们的思维,造成我们思维上的非黑即白。
当我们按照外在世界的标准设定人生目标时,很容易就变成应该思维牢笼中的囚徒,
不再能看见世界的灰度,也不再拥有思维的弹性。
陈海贤
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有什么平时没有意识到的,但是却一直影响你的,关于你自己的应该思维呢?
到此为止,我们讲了两种防御思维:僵固思维和应该思维。
下节课我们来讲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防御思维——绝对化思维。
我们下节课见。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热度:
文章难度:
文章质量:
说明:系统根据文章的热度、难度、质量自动认证,已认证的文章将参与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