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美、英,多国留学是什么感受?

贡献者:木头老七 类别:简体中文 时间:2019-10-24 12:01:27 收藏数:9 评分:0
返回上页 举报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错字
相信不少朋友们都经历过中国的 “填鸭式教育”“支配”的痛苦,基于此模式,今天的主人公初中毕业之后
去到新加坡接受教育,之后又在美国上了大学,此时此刻正在英国交换,丰富的求学经验给她带来了更宽阔
的视野和非常的感受。那么经历了四国教育系统“蹂躏”之后,她有一些什么特别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呢,我们
一起来看看吧!
关键词一:群体影响
因为国内的教育系统是东亚通有的跟班制,所以在3-6年的时间内,我们都会和同一组老师,同一群同学打
交道。和很多其他教育系统不一样的是,国内的老师可以有机会深度且长期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国内班级
同学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微妙。普通学校大部分还是大班教育:在一个50多个人的群体中,如何找到个人的
定位,如何培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如何探索他人对自己的影响,都是在其他教育系统里面不常有的。
出国后,我常常会对课上一些外国同学的无理取闹而感到无语。我反思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思维:其实
追根溯源是小时候受到的班级影响。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和权利,但是如果小时候班上50多个孩子
都开始胡闹,事情会变的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说,中国教育教会我了集体生活的方法,让我很小很小就
有了探索复杂的人与群体的关系的能力。
关键词二:高效学习
这个点可能会引起很多争议。现在市面上通俗的论点都是:国内的教育比较死记硬背,缺乏创新。虽然其中
存在一定道理,但是想必每一个后来出国读书的孩子脑海里都曾经浮现过一句话“我好想念我初中的数理化
老师啊”! 的确,其实数理化和文科/社科的学习是非常不一样的。文科和社科关键在多读,自学可以成材,
也在多交流。但是数理化,尤其是早期,就像建立金字塔,底层基础都没有,卷子一发啥都看不懂。国内的
老师在教导数理化的学习方法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多复杂的概念都可以千方百计地让最迟钝的孩子
理解,举一反三的技巧来的比徒手画圆还要精彩。想想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欧洲各国向英国学习纺织机,
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全世界向美国学习蒸汽机,模仿和创新是两个平等的经济发展模型。同样地,在某些
科目的学习中,一开始每一个人都处于落后的阶段。所以个人觉得早期的“模仿”和“吸取经验”,可以让
更多人而不只是天才-更有效地打好基础。
关键词一:亚西兼并
这里的亚指的是亚洲,更准确地说是咱们东亚。东亚的考试和学习难度想必大家一定感同身受,其痛苦常常
与西方国家的“快乐教育”相对比。而所谓的“快乐教育”除了教学方法上的不同,也有内容上的不同,比如说
会有很多课外活动,体育项目,社区活动等等,看似让孩子的生活更加天真烂漫丰富多彩。 在新加坡的四年,
我深受这样的亚西兼并文化的“荼毒”学习上- 难!考试上-压分!课外活动上,还必须每周投入很多很多很多
国内朋友可能花在作业上的时间。体育项目和社区活动不是“参与就好”的精神,而是“一定要做到最好”的拼,
压力增加了一倍,有种一边高考一边上美国私立高中的感觉。我的生活的确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绝对没有
天真烂漫。但是你问我我真的不开心吗?其实我每时每刻都很开心。如果说中国的教育打好了我的人格基础,
新加坡的教育通过亚西教育的优势将我培养成了一个能在高压环境下飞速成长和独立的人才。所以,“荼毒”
这个词,其实我是抱着感恩的心情说的。
关键词二:自学能力
在新加坡的高中,课程的形式和英国大学一摸一样,分为lecture(讲座)和tutorials (小班
练习),课本内容都是在一个100,200人的大教室里讲座式学习,而小班练习则是通过习题和答疑巩固
知识。很多孩子第一次来到英国或者美国的大学上学会很不适应,因为班上人实在太多了。 在这种类型
的课上成功学习的技巧无外乎自己提前预习,上课积极参与查缺补漏。所以在新加坡的高中教育中,自学
能力是非常被强调的一个技能。个人认为这个技能在这几年大学生涯中让我受益匪浅。且很多“学习”并
不仅仅发生在课堂,可能发生在你社区旁边的一个讲座里,可能发生在一个谈话中,又或者一个在线平台
上。无论模式是什么,我们都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想要从这段时间中获得哪方面的内容,以及我要问哪些
问题,而这些认识就是前期的准备和“自学”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一:尊重不同
首先我要声明我在美国的教育系统的感受也许只局限于大学这个环境。美国大学应该算世界上最多样化的
教育系统了,有不同国家和背景的人。 在美国的大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尊重别人的不同,也尊重自己
与别人的不同。前者是无论对方说什么,如何说,为什么说,整个集体环境让我学会了先倾听再下结论。
一开始的时候,我有点不适应很多人以“I feel that…” 开头的发言,因为我觉得不够客观,太
个人。但后来我发现,这未尝不是一个鼓励每个人发言的方法。也许你不需要学富五车才开口,就算你的想法
很幼稚,很不一样,也可以表达出来。 后者尊重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其实也就是保持自我。美国大学的
环境很奇怪,融入的方法貌似有两种,第一种是摒弃自我完全成为所谓的主流校园文化,第二种其实是
保持自我,这样才能突出。两个看似完全矛盾的方法如果你仔细想想,其实都强调了作为一个 “个人”可以
有的光芒,无论你是背靠闪闪发光的主流标签,还是自己鹤立鸡群不管他人看法。
关键词二:个人价值
这里说的个人价值指的是,无论你有什么能力和背景,美国大学的环境都会鼓励你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
什么方法呢?学生参与。比如说,达特茅斯的很多学校项目如:抗争性骚扰,第一代大学生,环境保护等等,
看起来像是传统意义上学校领导层可以做的一个从上往下的改变,但是其实所有环节都是由学生参与,设计
以及实施。这样的结果就是,我大一的时候觉得自己并没有任何“做事情”的能力,但是通过这些学生参与的
小项目一步一步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领导能力。 与此同时,也培养了我对达特茅斯的感情。
因为这个校园有我出的一份力,而我则是校园的一份子。在求助面试的时候,我说到的事例大部分都是校园上
的参与和贡献。理由很简单,如果在校园这么小的一个平台上,你通过运用资源和个人能力创造了这么多改变,
我们有何理由不相信你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有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个人能力后,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抑或是
改变世界?
关键词一: Old School思维
old school用一个词解释就是比较权威和保守的理论派,不存在任何正面或者负面的含义,只是一种
思维方式。高中时,历史老师是一个爱尔兰人,在教我们历史的时候他把所有可以想到的理论都搬了出来。后来
和美国同学在交流同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理解更加理论派更加中立,而他的比较一面性。
所以说,权威和保守的理论派思维是英式教育给我的最大的财富。以理为鉴,也许不够激进和创新,但是
在看待很多现在发生的事情时,回到理论,先了解有没有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更加清醒客观。虽然英国的
大学课堂上交流并没有那么多,但是互动的方式更加像古代孔子和学徒的关系,教授都满腹经纶充满阅历,
而作为小白的我却很享受记录下每一句充满启示的解释。
关键词二:以礼待人
这一点相信任何在英国生活过的同学都会有感觉。无论大家心里怎么想,表面上一定要做到十分、非常有
礼貌。一开始我们可能会有点不适应。但我们的直接,可能在教授眼中,就是不礼貌;美国同学的质疑性
提问,可能在同学眼中,就是挑衅。 不得不说,我还在适应期。从小到大在课堂里我都喜欢问查证性问题,
而不是解释性问题。似乎去挑战老师的论点,或者启发我自己去思考更深层次,就是我学习的方法。但是这样
的方式,目前看来似乎需要包装一层糖果外衣再礼貌地询问。 我特别期待自己的改变,也特别欣赏以礼待人
的沟通方式。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如果可以在英国的这几个月被同化一些,也算是个人性格的一点点完善
和成长吧!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