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2

贡献者:·紫旖譞ゞ 类别:简体中文 时间:2022-08-02 11:15:59 收藏数:167 评分:1
返回上页 举报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错字
案例5
这是一个关于10岁女孩的案例。她因为在算术和拼写方面存在困难,被送到我
们诊所来接受指导和治疗。
对于那些被溺爱的孩子来说,学习算术都会很困难。这并不意味着被溺爱的孩
子就一定学不好算术。然而,根据我们的经验,通常的情况会是这样。我们知道,
左撇子在拼写方面一般都会存在困难,因为他们养成了从右向左的习惯,他们一般
都会从右向左来阅读。他们可以进行正确地阅读和书写,只是方向相反罢了。人们
对这一点通常并不在意。人们只知道他们无法阅读,也只会简单地说他们无法正确
地阅读和拼写。所以,在我们看来,这个女孩或许是个左撇子。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造成了她拼写的困难。如果是在纽约,我们还要考虑她可能是其他国家的移民,所
以对英语还不是很熟悉。如果是在欧洲,这个可能性就会很小。
她有着意义重大的经历:她家庭的大部分财产都在德国丧失了。
对于她什么时候从德国移民的我们不得而知。或许这个女孩曾经有过一段快乐
的时光,而现在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新环境对她来说就像一种测试,从中可以
看出她有没有受过与人合作的训练,有没有社会情感,有没有勇气,同时也可以看
出她能不能接受贫穷的现实,或者说,从她对新环境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她有没有学
会在生活中与他人合作。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她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她在德国时还是个不错的学生,她8岁的时候便离开了德国。
这是两年前的事情。
她在美国学校里表现得并不好,因为她在拼写上存在困难,而且这里教授
算术的方式也不同于德国。
老师并不总能照顾到学生的这些问题。
她受到母亲的溺爱,她也很依恋母亲。她同样也喜欢父亲。
假如你向孩子提问:“你最喜欢的是谁,父亲还是母亲?”他们通常都会回答
说:“我都很喜欢!”他们这样回答是被教育的结果。如果想测试出这种回答是否
可靠可以有许多方法。其中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坐在父母中间,我们和父母
交谈,这时孩子就会不自觉地转向他最喜欢的人。同样地,当孩子走进父母的房间
时,他会朝着自己喜欢的人走去。
她有一些同龄的女朋友,但数量有限。她最早的记忆是,在她8岁的时候,
和父母一起在德国的乡下居住,那时她常常在草地上和小狗一起玩耍。那时她
家还有一辆马车。
她对曾经的富裕生活、草地、小狗和马车仍然记忆犹新。就如同一个落魄的富
人,总是会回想起她曾经拥有的一切——汽车、马匹、高大的房子和佣人等。我们
不难看出,她很不满意目前的状况。
她经常会做有关圣诞节的梦,梦到圣诞老人送给她礼物。
她在梦中所流露出的愿望与现实中是相同的。她总是渴望得到很多东西,因为
她觉得自己已经被剥夺了很多,她想再次拥有她曾经拥有的一切。
她常常会依偎在母亲身边。
这种举动是一种失去勇气和在学校遭受挫折的表现,我们告诉她说,尽管与其
他孩子相比,她遇到了更多的困难,但是,通过勤奋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她仍然可
以在学习上取得很大的进步。
她再来诊所时,妈妈并没有陪着她,她是独自一人来的。她的学习取得了
一些进步,在家里,她也是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
我们曾经告诉她要争取独立,不要总是依赖她母亲,要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的事
情。
她为她父亲做早饭。
这是合作感的一种表现。
她觉得自己比以前更有勇气了。她也能和我们更自在、更从容地谈话了。
我们让她回去叫她母亲一起过来。
她母亲陪她一道来了,这是她第一次造访我们的诊所。母亲一直都很忙,
抽不出时间。她告诉我们,这女孩并不是她亲生的,而是在孩子两岁时收养
的,而女孩对此毫不知情。在孩子出生的头两年时间内,她先后一共被转送了6
户人家。
孩子没有美好的过去。她似乎在生命最初的两年内遭受了太多的苦难。所以,
我们所面对的女孩,曾经遭人唾弃、被人忽视而后来又得到悉心照料。她很害怕失
去当前这种良好的境况,这是源于她对早年痛苦生活的无意识的印象。或许那两年
对她来说太刻骨铭心了。
当这位母亲领养这个女孩的时候,有人建议她要严加管教这个女孩,因为
她的家庭出身很糟糕。
建议她这么做的人中了遗传学说太深的毒了。如果她严厉管教了孩子,但仍然
出现了问题,这人就会辩解说:“你看,我没说错吧!”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孩子变
成问题儿童,他们也难辞其咎。
孩子的亲生母亲不是一个好女人,这让养母觉得自己肩负着更加重大的责
任,因为她并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养母有时还对孩子实施体罚。
对女孩来说,现在的情况似乎没有比以前更好。养母有时会突然中止对她的溺
爱态度,取而代之的却是严厉的惩罚。
养父很宠爱这个孩子,会满足她的所有要求。如果她希望得到什么,她不
是说“求求您了”或“谢谢您”,而是说“你不是我妈妈”。
孩子或者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或者是碰巧说了这么一句直击要害的话。曾有
一个20岁的男青年觉得自己不是他妈妈亲生的,而他的养父母发誓说,从来没有人
将真相告诉过这孩子。很明显,这个青年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孩子能从很小的细节
上得出结论。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养母认为“孩子不可能知道事情的真相”,然
而,孩子自己可能已经对这一点有所察觉了。
然而,这女孩只会把这样的话说给养母听而不是养父。
因为她找不到攻击养父的机会,因为养父满足了她一切的要求。
她养母无法理解她在新学校所发生的变化。孩子现在的学习成绩很差,她
便对孩子实施体罚。
不佳的成绩已经让可怜的孩子感到羞愧和自卑了,回家后还要遭受母亲的责
罚,这实在是太过分了。成绩不佳而导致的羞愧和自卑的情绪和母亲的责罚,其中
的任何一种就已经是过分的了。老师们需要认真对待这一问题,他们应该意识到,
他们给出不佳的成绩单,或许就拉开了孩子在家里遭受更多惩罚的序幕。明智的做
法是,老师尽量不要给学生这样的成绩单。
这孩子说她有时候会突然失控,大发脾气。她在学校的情绪就不是很稳
定,她激动亢奋,扰乱课堂秩序。她认为自己要做到永远第一。
我们其实不难理解这种欲望。因为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并习惯了从爸爸那里得
到她所需要的任何东西。她喜欢成为第一的愿望我们也很容易理解。我们知道,她
原来曾拥有乡村的草地等,现在她感觉自己的一切优势仿佛都被剥夺了。所以,她
现在对卓越的追求会更加强烈。然而,她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便行为过
激,开始接连不断地制造麻烦。
我们告诉她,她必须要学会与人合作。她所有激动亢奋的举动都是为了成为关
注的中心,她发脾气的目的也是要让人们注意她。为了表现对妈妈的反抗,她便不
好好学习。
她梦到圣诞老人送给她许多东西,但当她醒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什么都
没有。
她总想唤起一种曾经拥有一切而“醒来时却发现一无所有”的情绪。这种情绪
中蕴藏的危险不容忽视。如果我们在梦中曾拥有一切,而醒来时却一无所有,我们
无疑会大失所望。然而,梦中的情绪和醒来时的情绪并不是矛盾的。也就是说,在
梦中唤起这种情绪的目的,并不在于唤起一种拥有一切的美好感觉,而恰恰在于唤
起一种失落感。她做这样的梦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即体验一种失落感。很多
患有抑郁症的人都会有与此类似的美好的梦境,醒来时却发现一切恰恰与梦境相
反。对于这个女孩为什么喜欢体验失落感,我们不难理解。她对自己的前途看不到
一点光明,因而想把一切都怪罪到自己的母亲头上。她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而她的
母亲什么要求都不满足她,“她还打我屁股,只有爸爸才会给我想要的东西。”
下面我们对这个案例进行一下总结。女孩总是追求一种失落感,并把这种情绪
都怪罪到自己的妈妈头上。她这是对妈妈的一种反抗。如果我们想让这种反抗停下
来,就要让她相信,她在家里、梦中和学校的所有行为完全是基于相同的错误模
式。她之所以会形成错误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因为她来美国的时间太短、不能熟练
掌握英语。我们要让她认识到,这些困难其实并没有什么,通过努力都是很容易克
服的,而她却把这些困难当作对付妈妈的工具。同时我们也要劝说妈妈不要再责罚
孩子,这样她就找不到任何反抗的理由。我们还要让孩子知道,“我不能集中精
神、无法自控,乱发脾气的原因,就在于我想给妈妈制造麻烦”。如果她能对这一
点有所认识,她的不良行为就会停下来。如果她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能理
解她的所有经验和印象蕴藏的深刻含义,她的性格是不太可能发生改变的。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清楚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目的在于了解一个人怎样运
用他自己的印象和经验。或者说,心理学就是要了解人们据以行动和对刺激做出反
应的感知模式,了解人们怎样看待刺激、怎样对刺激做出反应和怎样运用它们来实
现自己的目标。
译者后记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现代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
析学家、社会教育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他所开创的“个体心理学”,在心理
学界独树一帜,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迄今在心理学领域,仍有
很多人沿用阿德勒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治疗。
阿德勒的著作全面阐述了他的六个主要概念:假想的目的论、追求卓越、自卑
与补偿、社会兴趣、生活风格、创造性自我。假想的目的论即我们所有人在童年时
期都无意识地发展了一种关于生活的信念,在阿德勒看来,这种虚构的目的就是追
求人生的意义,追求卓越、超越完美。个体追求卓越的原因在于,所有的儿童都有
一种天生的自卑感,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个人处境的改善会缓和自卑感,心
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而区分有益和无益的追求卓越的基础,就看其是否
符合社会利益。一个高尚的、高贵的行为,应该是对自身和社会都有益的。因此,
教育孩子就是要培养他这种社会情感。
但是,自卑情结所激发的追求卓越也会走错方向,有人会把追求卓越扭曲为追
求权力、控制他人、自私自利,或沉湎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对现实世界
的勇气。而这些错误正是教育应该加以注意的地方。
阿德勒的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就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正常、健康的人格
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
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培
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我们知道,儿童的某些特征是环境力量的结果。儿童在某种环境中,感受到了
自卑、脆弱和不安全,而这些感觉反过来又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了刺激作用。儿童便
下决心摆脱这种状态,努力达到更好的水平,以获得一种平等甚至卓越的感觉。儿
童这种向上的愿望越强烈,他就越会调高自己的目标,从而证明自己的力量。不
过,这些目标常常超过人的能力界限。由于儿童在少时能够获得来自不同方面的支
持和帮助,这些便刺激儿童设想自己未来会成为一种全能的人物。我们发现,儿童
自己也会被如何成为一种全能人物的想法所控制。这通常会发生在那些自我感觉特
别脆弱的儿童身上。因此,训练孩子野心勃勃并无益处。相反,更为重要的是培养
孩子的勇敢、坚韧和自信,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不能丧失勇气,
而要把挫折当成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温尼科特有一句名言“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婴儿的时
候,一定同时看到他的照顾者。这是温尼科特思想的标志性语言,也是其理论的出
发点,指的是“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阿德勒也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
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以及他们与客观
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阿德勒的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出版80多年来,在欧洲特别是在美国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的中国,对于为人父母者或者老师,或者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
教育工作的人,它也具有极大的启迪。
附录A 个体心理学问卷
在实际操作中,不能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或程式化的顺序来提出上面的这些问
题,而应该建设性地通过谈话自然而然地提出。通过上述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正确
地理解和把握孩子的个性。我们将会发现,错误不是得到辩护而变得合理化,而是
变得可以认识和理解了。在向孩子解释他们在问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时,我们应该
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不是威慑孩子或大加指责。
1. 引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当第一次发现问题的时候,他所处的情
境如何(心理或其他的)?
与此相关的重要情境:周围环境的变化、开始上学、家庭中有其他孩子出
生、学校中的失败和挫折、生病、父母离婚、父母再婚、父母死亡等。
2. 在问题出现前,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心理或生理缺陷?例如在吃饭、穿衣、
洗澡或睡觉的时候会害怕、粗心、拘束、笨拙、嫉妒、羡慕和依赖他人等。孩子是
否惧怕独处或黑暗?是否了解自己的性别角色?是否了解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第
三性征?如何看待异性?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有深刻的理解吗?是不是继子?是不是
在正常的阶段学会说话或走路?学会说话和走路是不是存在困难?在学习阅读、绘
画、唱歌和游泳时有没有明显的困难?是不是对父亲、母亲、祖父母或保姆有一种
特别的依恋?
我们有必要注意孩子是不是自卑、是不是对环境极为敏感或充满敌意、是
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是不是习惯于逃避困难等。
3. 孩子是否会制造许多麻烦?他最惧怕的是什么?最害怕的人是谁?是不是会
在夜间哭喊?会不会尿床?有没有支配弱小者和强壮者的倾向?有没有和父母一起
睡的强烈要求?其举止是不是显得笨拙?是不是患过佝偻病?其智力水平怎么样?
是不是经常受人挑逗和嘲笑?在发型、服饰等方面父母是不是爱慕虚荣?有没有咬
指甲或挖鼻孔的习惯?吃东西的时候是不是表现得很贪婪?
了解他是不是满怀信心地追求卓越,了解他的固执是不是阻碍了他的行动
力,这对我们来说将会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4. 孩子是不是轻轻松松就能交到朋友?对人对动物是不是有爱心、是不是宽
容,或是不是骚扰和折磨他们/它们?喜不喜欢收藏和储存?会不会吝啬和贪婪?有
没有领导和指挥他人的意愿?有没有自我孤立的倾向?
这些问题与儿童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及其自信程度密切相关。
5. 根据以上问题,家长可以分析儿童目前的状况如何,他在学校有什么样的举
动?他是不是喜欢学校?他会迟到吗?上学前有没有激动的情绪?上学是不是很仓
促的样子?是不是经常丢失书本、书包和练习册等文具?在做作业和考试前,他会
不会感到紧张?是不是会忘记做作业?会不会浪费时间?会不会懒惰?注意力有没
有不集中?会不会扰乱课堂?他是如何评价老师的?他对老师的态度是批评、傲慢
还是冷漠?在学习上他是主动请求别人帮忙,还是被动等待?他在体操和其他方面
是不是有雄心?他认为自己的天赋怎么样,相对较低还是根本就没有天赋?他阅读
的领域宽广吗?他喜欢哪种文学形式?
这些问题帮助我们理解孩子对学校生活所做的准备,帮助我们理解他们经
历“学校新情境测试”的结果及其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6. 我们还应该了解有关孩子、家庭的正确信息,其中包括家庭成员的身体状
况,有没有酗酒的习惯,有没有犯罪倾向,是不是体质羸弱,是不是患有神经疾
病、梅毒和癫痫等。是不是有家庭成员死亡?家里的氛围如何?家庭教育是不是很
严厉?家庭成员对他是满腹抱怨、挑剔,还是过于溺爱?有没有使孩子恐惧生活的
不良家庭影响?对孩子的监管情况如何?
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家庭环境出发,考察孩子受到的影响。
7. 我们要考虑到孩子的出生情况:他是家里的长子、次子、幺子,还是唯一的
孩子?孩子之间是不是存在竞争?是不是经常哭闹?有没有恶意的嘲笑?孩子有没
有贬低他人的强烈倾向?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理解孩子的性格,理解孩子对他人的态度。
8. 孩子有没有形成职业的观念?他对待婚姻的态度如何?家庭其他成员从事的
是什么职业?父母的婚姻生活如何?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对未来是不是充满信心和勇气。
9. 他最喜欢哪项运动?他最喜欢的故事、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是什么?会不会
在别人做游戏的时候搞破坏?是不是喜欢冷静地思考?是不是爱做白日梦?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是否有扮演英雄角色的倾向。如果没
有这种倾向的话,就可以认为他缺乏信心和勇气。
10. 孩子有哪些早期记忆?是不是对一些梦(比如飞行、坠落、无力和赶不上
火车)有深刻的印象,或是经常会做诸如此类的梦?是不是会做一些与性相关的
梦?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了解他会不会有孤立封闭的倾向,是不是被警告
要小心,是不是充满雄心壮志,是不是对特定的人或生活有所偏爱,等等。
11. 孩子在哪些方面表现得缺乏信心?他是不是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别人对他
的夸奖他会不会积极应对?他有没有迷信的观点?是不是经常回避困难?是不是尝
试过很多事情,但最终都是浅尝辄止?他对未来有没有计划?会不会相信天赋和遗
传的不良影响?他所处的环境会不会让他心灰意冷?他对生活是不是持有悲观的态
度?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确定孩子有没有失去自信心,有没有走上一条错
误的道路。
12. 孩子是不是爱耍小聪明?是不是有做鬼脸、装傻充愣、任性、出洋相等坏
习惯?
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会表现出些许的勇气。
13. 他有没有言语缺陷?外貌是不是丑陋?有没有畸形足?膝盖是不是内扣?
是不是有罗圈腿?身材是不是矮小?是不是特别肥胖或瘦高?身材比例是不是协
调?眼睛或耳朵有没有异常?反应是不是迟钝?是不是左撇子?夜间会不会打呼
噜?是不是特别漂亮?
孩子往往会夸大上述的这些不足和缺陷,并丧失自信和勇气。即使是那些
拥有漂亮外表的孩子,也会经常在成长中出现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不需要
付出就能得到很多东西。这种孩子会失去很多为生活做准备的机会。
14. 他会不会经常说自己能力不足,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缺乏天赋”?
是不是出现过自杀的想法?他的失败和闯祸行为之间有没有时间上的联系?是不是
太在意表面上的成功?是低声下气、顽固执拗,还是桀骜不驯?
如果出现上述问题,说明他非常气馁,这种情绪在孩子徒劳地消除自己的
问题之后会更加凸显。他之所以会失败,部分原因是由于他的努力没有获得回
报。另外,是他对与之接触的人缺乏了解。但是,他自己对卓越的渴求总是要
得到满足,所以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那些容易的事情上。
15. 找出孩子获得成功的事例。
我们从这些积极表现中能得到重要的启示。因为孩子在成功中表现出来的
兴趣、倾向和准备很可能指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这种方向和孩子至今所走的方
向是不一样的。
(用于诊断和矫治问题儿童,由国际个体心理学家学会拟定。)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热度:
文章难度:
文章质量:
说明:系统根据文章的热度、难度、质量自动认证,已认证的文章将参与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