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君子的文化苦旅
在老子之后,孔子站出来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老子在路上,孔子也在路上。说起来很在趣,20世纪西方
现代派文学,提出过一个在路上的概念,曾经激动了全世界年轻人的心。为什么激动呢?因为在路上,一个人摆脱
了固定的环境,陷入了广阔无比的陌生和未知,但是生命的缆绳还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上。这比你以往任何时候,都
更能感到生命的脆弱和生命的强大,全世界年轻人都风靡在路上,这个概念不奇怪的。我曾经也非常着迷这个概念
,而且自己也投入了行动。但是谁能想得到呢?早在2500年前,中国顶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已经在路上了。先
是老子,再是孔子。孔子第一次隆重地上路,成为一个在路上的人,恰恰去拜访老子。它的路程实在不近,是从今
天的山东曲阜到今天的河南洛阳。老子比孔子大二十几岁吧,孔子是以学生的身份去问道的。现在洛阳好像还有一
个碑刻着“孔子问道处”。但是由于年代太远了,孔子这次长途旅行的情况已经不太清楚。其中还有好多争议。比
如在多年前,我在美国的休斯敦中央银行的大礼堂里讲述中国文化史,听的人非常多。我从上午讲到下午,整整一
天。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当地的华裔历史学家递经纸条上来,他因为听到我在讲课的时候,把孔子放在老子后面,
就问他曾看到一项历史资料说老子比孔子晚了100多年,也就是说老子晚孔子早,这是怎么回事?我回答说,确
实在历史书把老子和太史儋当作了同一个人,太史儋的“儋”就是现在海南岛儋州的“儋”。因为太史儋也曾经
西出函谷关,而这是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的事情了。由于同一个函谷关,由于同样的出关事迹,所以好多人搞混
了,甚至好多极其优秀的历史学家也搞混了。我相信孔子比老子小,而且他也认真地向老子请教过,因为有好多
古籍互相参证,这些古籍有《礼记》《庄子》《孔子家语》《吕氏春秋?等,我更相信这些古籍。接下来的问题
是,孔子与老子见面以后出现了什么情景?他们之间出现了什么对话?这也有很多说法了。由于他们俩后来谁也
没有过多透露这件事情,所以各种说法也只只是后人的猜测,猜测其中最大的可能性。我觉得其中有两种说法比较
有意思:一种说法是老子看了一眼远道而来、满脸笑容、意气风发的孔子,又看了一眼窗外与孔子一起来的朋友和
学生,以及他们身后的马车,他就说:“年轻人深藏不露,避免骄傲和贪欲。”老子这话当然是对的,但是却包含
着对孔子的误会。老年人看到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误会。孔子当时的意气风发,一是因为赶了长
路,终于走到目的地;二是因为见到了早就要来拜访老子,这种高兴劲头让老子产生了某种不太正面的联想。这是
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孔子刚坐定就问老子周礼了,也就是周朝的礼仪。老子说:“天下的一切都在变,不应
该在固守周礼了。”这句话正好是老子的基本思想,如果孔子不问,他也会这么说。毫无疑问,他把天地人间的哲
学以以一个“变”字来概括,这一点非常了不起。反过来,孔子的问题也反映孔子的基本思想,他一心就想恢复周
礼。他的这种想法看上去是倒退,其实他是希望给这么辽阔的土地、这么纷乱的社会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就是礼
仪。也就是说,他想给老子所说的“变”以一种可控的程序、一种普及的仪式。显然,他们的思想方法是不同的,
他们的精神方向也是不同的,但都是对的,产生了一种互补的平衡。对于他们俩的见面,我曾经写过一专文叫《
老子和孔子》,中间曾经用三四百字的篇幅发出过我的感慨,所以我需要朗读一下:这是两位真正站在全人类思维
之上的伟大的圣哲,这是中国文化两个原创者的会合。2500多年前这一天的洛阳,应该有凤鸟飞舞,百雀长鸣
。不管那天是晴是阴,是风是雨,都贵不可言。他们在门外长时间长揖依作别。稀世天才是很难遇到另一位稀世
天才的,他们平日遇到的问题追随者、崇拜者、嫉妒者、诽谤者。这些跟在后面的人不管多么热烈或歹毒,都无法
左右他们的思想。只有真正遇到同样品级的对话者,最好是对手,才会产生着了魔一般的精神淬砺。淬砺的结果,
很可能改变自己,但更有可能强化自己。这不是固执,而是因为获得了最高层次的反证而达到新的自觉。这就像长
天和秋水突然相遇,长天更明白了自己是长天,秋水更明白了自己是秋水。今天在这里,老子更明白了自己是老子
,孔也更明白了自己是孔子了。他们会更明确地走一条相反的路。什么都不一样,只有两点相同:一,他们都是百
代君子;二,他们都会长途跋涉。在他们两位身上,伟大的学说和长长有脚印是同一件事。这是我以前定的文章的
一个段落。孔子在拜别老子之后的20年,开始了更为惊人的长途跋涉,他在外面走了整整14年,而且年龄已经
不年轻了,是从55岁走到68岁。这14年的行走,有一些学生陪着,他沿路讲的被学生记录下来,他的这些话
很想让当时各个诸侯邦国的统治者听。但是他们不听,却被后世2500年间的中国人都听到了,也被世界上很多
人听到了。因此,这14年他好像没有走出他期待的结果,却走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他的这次漫长出走,历
史上叫作周游列国。当时所谓的列国,其实都是些地方性的诸侯邦国,是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军事实体。除了
征服和结盟,谁也管不了谁。但孔子却希望让他们在精神文化上取得一些共同语言,他没有成功。孔子这次上路
有点匆忙,他一心想着在鲁国做一个旅行仁政的实验,自己也曾经掌握过一部分的权力,但后来实在冲破不了顽固
的传统的政治势力,被鲁国的贵族们抛弃了。他以前也曾经对邻近的齐国抱过希望,但是齐国另外有一番大开阔的
政治理念。齐国那个小个子的宰相晏婴,就不太能够接受孔子的那一套,孔子就只能去卫国了。卫国的君主卫灵公
很快接见了他,一见面就问他:“你在鲁国拿多少俸禄?”孔子回答以后,卫灵公马上按同样的数字给。这听起来
很爽快,不要上班不要干事,拿的俸禄是一样的。但是孔子走那么多路,难道就是为了拿这些俸禄吗?孔子等待着
卫灵公来问政,但是这样的机会始终没有出现。反倒是一个突发的政治事件,牵涉到一个孔子认识的人,孔子面临
危险只能仓皇离开。后来,孔子在别的邦国遇到的问题,大体都是这样——一开始表示热烈欢迎,也提供一些生活
援助,但是完全不听他的政治主张。因此每一次都是抱着希望而来,后来又深深失望而走。那次从陈国到蔡国,半
道上不小心陷入了战场,孔子和学生已经七天没有吃饭。孔子看了大家一眼,问“我们不是犀牛,我们不是老虎,
为什么问题徘徊在旷野?”学生子路要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说“也许我们的仁德和智慧不够,别人不信任我们。
”孔子不同意,说“不,古代那些仁德和智慧很高的人也不被信任,反面被饿死、杀死。”学生子贡想回答老师
的问题,说“也许我们的正想太高了,老师能不能降低一点?”孔子 也不同意,说“不能为了别人接不接受而
降低了自己的志向。”学生颜回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了,说:“如果我们的学说不好,别人不接受,那是我们的耻辱
;如果我们的学说很好,别人还不接受,那是别人的耻辱。”孔子同意颜回的这个说法。
但他心里一直盘旋着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就是真正的君子应该被世人充分接受吗?一会儿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就
应该被世人充分接受。过一会儿他否定了,认为真正的君子不可能被世人充分接受,被充分接受的就不可能 是真
正的君子。对于这个矛盾,还有孔子在进步还是保守的问题上的矛盾,后人总是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批判。对这种
批判呢,我曾经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还朗读一下:对于孔子的这类批判都是多余的,这就像批评泰山,为什么
南坡承受了那么多阳光,还要让北坡去承受那么多风雪?可期待的回答只有一个——因为它是泰山。它既不会为
南坡的阳光感到骄傲,也不会为北坡的风雪感到耻辱。孔子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不在于他政治思想上的南坡和北坡
,而在于他有一种整体意义上的生命情调,那就是至善、宽厚、优雅、快乐、健康。他以自己的漫漫苦旅,
让中国君子充满魅力。
现代派文学,提出过一个在路上的概念,曾经激动了全世界年轻人的心。为什么激动呢?因为在路上,一个人摆脱
了固定的环境,陷入了广阔无比的陌生和未知,但是生命的缆绳还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上。这比你以往任何时候,都
更能感到生命的脆弱和生命的强大,全世界年轻人都风靡在路上,这个概念不奇怪的。我曾经也非常着迷这个概念
,而且自己也投入了行动。但是谁能想得到呢?早在2500年前,中国顶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已经在路上了。先
是老子,再是孔子。孔子第一次隆重地上路,成为一个在路上的人,恰恰去拜访老子。它的路程实在不近,是从今
天的山东曲阜到今天的河南洛阳。老子比孔子大二十几岁吧,孔子是以学生的身份去问道的。现在洛阳好像还有一
个碑刻着“孔子问道处”。但是由于年代太远了,孔子这次长途旅行的情况已经不太清楚。其中还有好多争议。比
如在多年前,我在美国的休斯敦中央银行的大礼堂里讲述中国文化史,听的人非常多。我从上午讲到下午,整整一
天。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当地的华裔历史学家递经纸条上来,他因为听到我在讲课的时候,把孔子放在老子后面,
就问他曾看到一项历史资料说老子比孔子晚了100多年,也就是说老子晚孔子早,这是怎么回事?我回答说,确
实在历史书把老子和太史儋当作了同一个人,太史儋的“儋”就是现在海南岛儋州的“儋”。因为太史儋也曾经
西出函谷关,而这是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的事情了。由于同一个函谷关,由于同样的出关事迹,所以好多人搞混
了,甚至好多极其优秀的历史学家也搞混了。我相信孔子比老子小,而且他也认真地向老子请教过,因为有好多
古籍互相参证,这些古籍有《礼记》《庄子》《孔子家语》《吕氏春秋?等,我更相信这些古籍。接下来的问题
是,孔子与老子见面以后出现了什么情景?他们之间出现了什么对话?这也有很多说法了。由于他们俩后来谁也
没有过多透露这件事情,所以各种说法也只只是后人的猜测,猜测其中最大的可能性。我觉得其中有两种说法比较
有意思:一种说法是老子看了一眼远道而来、满脸笑容、意气风发的孔子,又看了一眼窗外与孔子一起来的朋友和
学生,以及他们身后的马车,他就说:“年轻人深藏不露,避免骄傲和贪欲。”老子这话当然是对的,但是却包含
着对孔子的误会。老年人看到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误会。孔子当时的意气风发,一是因为赶了长
路,终于走到目的地;二是因为见到了早就要来拜访老子,这种高兴劲头让老子产生了某种不太正面的联想。这是
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孔子刚坐定就问老子周礼了,也就是周朝的礼仪。老子说:“天下的一切都在变,不应
该在固守周礼了。”这句话正好是老子的基本思想,如果孔子不问,他也会这么说。毫无疑问,他把天地人间的哲
学以以一个“变”字来概括,这一点非常了不起。反过来,孔子的问题也反映孔子的基本思想,他一心就想恢复周
礼。他的这种想法看上去是倒退,其实他是希望给这么辽阔的土地、这么纷乱的社会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就是礼
仪。也就是说,他想给老子所说的“变”以一种可控的程序、一种普及的仪式。显然,他们的思想方法是不同的,
他们的精神方向也是不同的,但都是对的,产生了一种互补的平衡。对于他们俩的见面,我曾经写过一专文叫《
老子和孔子》,中间曾经用三四百字的篇幅发出过我的感慨,所以我需要朗读一下:这是两位真正站在全人类思维
之上的伟大的圣哲,这是中国文化两个原创者的会合。2500多年前这一天的洛阳,应该有凤鸟飞舞,百雀长鸣
。不管那天是晴是阴,是风是雨,都贵不可言。他们在门外长时间长揖依作别。稀世天才是很难遇到另一位稀世
天才的,他们平日遇到的问题追随者、崇拜者、嫉妒者、诽谤者。这些跟在后面的人不管多么热烈或歹毒,都无法
左右他们的思想。只有真正遇到同样品级的对话者,最好是对手,才会产生着了魔一般的精神淬砺。淬砺的结果,
很可能改变自己,但更有可能强化自己。这不是固执,而是因为获得了最高层次的反证而达到新的自觉。这就像长
天和秋水突然相遇,长天更明白了自己是长天,秋水更明白了自己是秋水。今天在这里,老子更明白了自己是老子
,孔也更明白了自己是孔子了。他们会更明确地走一条相反的路。什么都不一样,只有两点相同:一,他们都是百
代君子;二,他们都会长途跋涉。在他们两位身上,伟大的学说和长长有脚印是同一件事。这是我以前定的文章的
一个段落。孔子在拜别老子之后的20年,开始了更为惊人的长途跋涉,他在外面走了整整14年,而且年龄已经
不年轻了,是从55岁走到68岁。这14年的行走,有一些学生陪着,他沿路讲的被学生记录下来,他的这些话
很想让当时各个诸侯邦国的统治者听。但是他们不听,却被后世2500年间的中国人都听到了,也被世界上很多
人听到了。因此,这14年他好像没有走出他期待的结果,却走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他的这次漫长出走,历
史上叫作周游列国。当时所谓的列国,其实都是些地方性的诸侯邦国,是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军事实体。除了
征服和结盟,谁也管不了谁。但孔子却希望让他们在精神文化上取得一些共同语言,他没有成功。孔子这次上路
有点匆忙,他一心想着在鲁国做一个旅行仁政的实验,自己也曾经掌握过一部分的权力,但后来实在冲破不了顽固
的传统的政治势力,被鲁国的贵族们抛弃了。他以前也曾经对邻近的齐国抱过希望,但是齐国另外有一番大开阔的
政治理念。齐国那个小个子的宰相晏婴,就不太能够接受孔子的那一套,孔子就只能去卫国了。卫国的君主卫灵公
很快接见了他,一见面就问他:“你在鲁国拿多少俸禄?”孔子回答以后,卫灵公马上按同样的数字给。这听起来
很爽快,不要上班不要干事,拿的俸禄是一样的。但是孔子走那么多路,难道就是为了拿这些俸禄吗?孔子等待着
卫灵公来问政,但是这样的机会始终没有出现。反倒是一个突发的政治事件,牵涉到一个孔子认识的人,孔子面临
危险只能仓皇离开。后来,孔子在别的邦国遇到的问题,大体都是这样——一开始表示热烈欢迎,也提供一些生活
援助,但是完全不听他的政治主张。因此每一次都是抱着希望而来,后来又深深失望而走。那次从陈国到蔡国,半
道上不小心陷入了战场,孔子和学生已经七天没有吃饭。孔子看了大家一眼,问“我们不是犀牛,我们不是老虎,
为什么问题徘徊在旷野?”学生子路要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说“也许我们的仁德和智慧不够,别人不信任我们。
”孔子不同意,说“不,古代那些仁德和智慧很高的人也不被信任,反面被饿死、杀死。”学生子贡想回答老师
的问题,说“也许我们的正想太高了,老师能不能降低一点?”孔子 也不同意,说“不能为了别人接不接受而
降低了自己的志向。”学生颜回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了,说:“如果我们的学说不好,别人不接受,那是我们的耻辱
;如果我们的学说很好,别人还不接受,那是别人的耻辱。”孔子同意颜回的这个说法。
但他心里一直盘旋着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就是真正的君子应该被世人充分接受吗?一会儿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就
应该被世人充分接受。过一会儿他否定了,认为真正的君子不可能被世人充分接受,被充分接受的就不可能 是真
正的君子。对于这个矛盾,还有孔子在进步还是保守的问题上的矛盾,后人总是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批判。对这种
批判呢,我曾经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还朗读一下:对于孔子的这类批判都是多余的,这就像批评泰山,为什么
南坡承受了那么多阳光,还要让北坡去承受那么多风雪?可期待的回答只有一个——因为它是泰山。它既不会为
南坡的阳光感到骄傲,也不会为北坡的风雪感到耻辱。孔子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不在于他政治思想上的南坡和北坡
,而在于他有一种整体意义上的生命情调,那就是至善、宽厚、优雅、快乐、健康。他以自己的漫漫苦旅,
让中国君子充满魅力。
下一篇:我们都一样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热度:★☆☆☆☆
文章难度:★★☆☆☆
文章质量:★★☆☆☆
说明:系统根据文章的热度、难度、质量自动认证,已认证的文章将参与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