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的年代
在拥挤的火车上,地铁上,甚至还有空位的飞机上,大多数人耷拉着脑袋,精明的生意人在和他的客户通着电话,
座位上的人昏昏欲睡,偶尔能够听到一点儿鼾声。其他的男男女女基本上都是同样的动作,
一只手揣进上衣或下衣的兜里,亦或者是拉住飞驰的列车的把手,随即低下头来,
以为是在思考一个很深刻的人生哲学问题,只见大多数人都是不紧不慢的拿出一个古人未见过、
被我们现代人命名为手机的怪物。
离开了校园,再也没有大把的时间去翻书,去静下心来品味一部小说。有的些许时间也是在刷微信,
看朋友圈,狂购物,放下手机才发现那些生活中原本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占据了大部分的时光。
疏远了亲人,冷落了心灵,每每反思,这并不是生活的乐趣。
重拾阅读,每天翻翻书,感兴趣了读上一大段,在阳台上,在书桌前,在家人入睡后宁静的夜晚。
营造一个相对私人的空间,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写自己想写的文字,或是小说,或是诗歌,或是散文,
只是想躲在这里,静静地。有时遇到震感的触动心扉的句子,叫上挚爱,念与她听,每每会有感悟。
自知这是一个快餐文化流行的时代,这是纸质阅读落寞的时代。
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种阅读的过程是片刻的、短暂的,
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那个阅读者正在阅读的那段时间里全部结束,书合上之后,
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
一种具有深度的阅读仍然是愉悦的。不同的是浅阅读的愉悦来自于阅读的同时,
深阅读的愉悦来自于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刹那辉煌。阅读者的乐趣不仅仅在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
还在于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浅阅读只给他们带来一种愉悦,而深阅读给他们的是两种愉悦,
而这两种愉悦中的无论哪一种,都一定在质量上超越了浅阅读所给予的那一种愉悦。
幸而,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日日勉励,分享所得。在这繁忙而嘈杂的生活中觅得片刻宁静。
岂不知,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长久以来,不写文字,文笔粗糙,不自在,失去了该有的速度和力量,想是读书之余,笔记不周,炼句不够,
自觉有罪,心生歉疚。一直以来,想为纸质阅读写点什么,今日读得九叔的一篇文章,切合心意,懒得动笔,
引用九叔的文字,添加自己的想法,遂成这篇文章。
我们和文字、图片甚至短视频互动、点赞、分享、评论,可那些文字哪里懂得半点儿人情味,
你让它出现它就出现,你让它跳跃它就跳跃,纯粹就是一个简单的机器,冷冰冰的。
有的人拿出亚马逊公司的电纸书,这人肯定是装备党,不能在上面做笔记,写感想,
没有让主编费尽心思做出来的封面,丝毫没有让人继续翻开去阅读的兴趣和理由。
低头的是大多数,好像很忙的样子。也有人抬起头来四处张望,像是寻找着一种曾经丢失的东西。
有的人应该明白,可能是在寻找四散在列车轮子下的青春光华岁月,
可能是在寻找那些曾经端坐在光亮的教室里沙沙翻书、朗朗读书的青春。
我倒是有些怀念那些背着书包,在阳光下奔跑的日子了。
遥想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改造了造纸术,到了西晋年间,因为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
以致一时间洛阳之纸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再到后来,唐朝出现雕版印书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经过几次印刷以及造纸技术的革命,纸币出现了,简书、兽皮被纸书所代替。
跳跃在满是油墨味儿的纸页上的文字像是一个个可爱的小人儿,
那不怎么好看的图片则是我们对另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最美好的期许和祝福,一根铅笔不怎么刺耳的声音划过,
留下满是记忆的味道,满是历史的痕迹。
而如今,这种学习方式已经被冠以了落后的帽子,移动互联网以及科技化的学习工具的出现以及迅速普及,
学习技术行业真正的革命来了。
据调查,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
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而国民人均每天读书的时间只有13.43分钟。
随着图像化更为方便的媒体环境的日益发达,读书的热情和坚持力逐渐降低。
往事只能回味,一切还得向前看。
那些过去的美好的时刻被压缩进一个不存在的盘里、当中国几千年文明浩如烟海的文化被压缩进一堆毫无感情的、
冷冰冰的器械的时候,我的内心其实是极其恐慌和不安的,我拒绝这样的事情发生。我还是沉浸在过往的、
落寞的繁华里不舍得丢弃。
回顾阅读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随着隋唐的雕版印刷术出现,读书的方式发生改变,
但纸质阅读在漫长的传统社会还只是在相当小的文人士大夫圈子里的事情。不论是民间故事还是宋代说书,
口耳相传成为当时大众接受文化的传统方式。
按照瓦特的研究,较有规模的文学阅读社会是从18世纪末期才形成的。
中国的文学阅读社会应该是从《金瓶梅》《红楼梦》之后开始的。所以大众阅读社会的形成是非常晚近的事情。
但印刷术革命的冲击不仅带来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进而实现了知识爆炸所带来的人才辈出和精神世界的改变,
个人价值的重要性、平等与自由的理念也开始形成。
文字阅读作为在密室里一样的自我构建,则通过与书籍灵魂的交流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
所以,阅读应是孤独的、带有个人主义成分的。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像包法利夫人那样从文学作品中
寻找自己的影像,并且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中扮演自己喜爱的文学角色,从而完成对自我的塑造。
纸质阅读真的会消失,但是在现在的时代发展趋势下,消失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走着瞧吧。
趁着还没消失把那份情怀赶紧补回来吧,或者做一个旧时代的收藏者,打包时间和记忆,
莫要到了纸质阅读无处可生的时候哭泣,后悔。
座位上的人昏昏欲睡,偶尔能够听到一点儿鼾声。其他的男男女女基本上都是同样的动作,
一只手揣进上衣或下衣的兜里,亦或者是拉住飞驰的列车的把手,随即低下头来,
以为是在思考一个很深刻的人生哲学问题,只见大多数人都是不紧不慢的拿出一个古人未见过、
被我们现代人命名为手机的怪物。
离开了校园,再也没有大把的时间去翻书,去静下心来品味一部小说。有的些许时间也是在刷微信,
看朋友圈,狂购物,放下手机才发现那些生活中原本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占据了大部分的时光。
疏远了亲人,冷落了心灵,每每反思,这并不是生活的乐趣。
重拾阅读,每天翻翻书,感兴趣了读上一大段,在阳台上,在书桌前,在家人入睡后宁静的夜晚。
营造一个相对私人的空间,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写自己想写的文字,或是小说,或是诗歌,或是散文,
只是想躲在这里,静静地。有时遇到震感的触动心扉的句子,叫上挚爱,念与她听,每每会有感悟。
自知这是一个快餐文化流行的时代,这是纸质阅读落寞的时代。
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种阅读的过程是片刻的、短暂的,
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那个阅读者正在阅读的那段时间里全部结束,书合上之后,
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
一种具有深度的阅读仍然是愉悦的。不同的是浅阅读的愉悦来自于阅读的同时,
深阅读的愉悦来自于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刹那辉煌。阅读者的乐趣不仅仅在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
还在于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浅阅读只给他们带来一种愉悦,而深阅读给他们的是两种愉悦,
而这两种愉悦中的无论哪一种,都一定在质量上超越了浅阅读所给予的那一种愉悦。
幸而,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日日勉励,分享所得。在这繁忙而嘈杂的生活中觅得片刻宁静。
岂不知,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长久以来,不写文字,文笔粗糙,不自在,失去了该有的速度和力量,想是读书之余,笔记不周,炼句不够,
自觉有罪,心生歉疚。一直以来,想为纸质阅读写点什么,今日读得九叔的一篇文章,切合心意,懒得动笔,
引用九叔的文字,添加自己的想法,遂成这篇文章。
我们和文字、图片甚至短视频互动、点赞、分享、评论,可那些文字哪里懂得半点儿人情味,
你让它出现它就出现,你让它跳跃它就跳跃,纯粹就是一个简单的机器,冷冰冰的。
有的人拿出亚马逊公司的电纸书,这人肯定是装备党,不能在上面做笔记,写感想,
没有让主编费尽心思做出来的封面,丝毫没有让人继续翻开去阅读的兴趣和理由。
低头的是大多数,好像很忙的样子。也有人抬起头来四处张望,像是寻找着一种曾经丢失的东西。
有的人应该明白,可能是在寻找四散在列车轮子下的青春光华岁月,
可能是在寻找那些曾经端坐在光亮的教室里沙沙翻书、朗朗读书的青春。
我倒是有些怀念那些背着书包,在阳光下奔跑的日子了。
遥想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改造了造纸术,到了西晋年间,因为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
以致一时间洛阳之纸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再到后来,唐朝出现雕版印书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经过几次印刷以及造纸技术的革命,纸币出现了,简书、兽皮被纸书所代替。
跳跃在满是油墨味儿的纸页上的文字像是一个个可爱的小人儿,
那不怎么好看的图片则是我们对另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最美好的期许和祝福,一根铅笔不怎么刺耳的声音划过,
留下满是记忆的味道,满是历史的痕迹。
而如今,这种学习方式已经被冠以了落后的帽子,移动互联网以及科技化的学习工具的出现以及迅速普及,
学习技术行业真正的革命来了。
据调查,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
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而国民人均每天读书的时间只有13.43分钟。
随着图像化更为方便的媒体环境的日益发达,读书的热情和坚持力逐渐降低。
往事只能回味,一切还得向前看。
那些过去的美好的时刻被压缩进一个不存在的盘里、当中国几千年文明浩如烟海的文化被压缩进一堆毫无感情的、
冷冰冰的器械的时候,我的内心其实是极其恐慌和不安的,我拒绝这样的事情发生。我还是沉浸在过往的、
落寞的繁华里不舍得丢弃。
回顾阅读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随着隋唐的雕版印刷术出现,读书的方式发生改变,
但纸质阅读在漫长的传统社会还只是在相当小的文人士大夫圈子里的事情。不论是民间故事还是宋代说书,
口耳相传成为当时大众接受文化的传统方式。
按照瓦特的研究,较有规模的文学阅读社会是从18世纪末期才形成的。
中国的文学阅读社会应该是从《金瓶梅》《红楼梦》之后开始的。所以大众阅读社会的形成是非常晚近的事情。
但印刷术革命的冲击不仅带来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进而实现了知识爆炸所带来的人才辈出和精神世界的改变,
个人价值的重要性、平等与自由的理念也开始形成。
文字阅读作为在密室里一样的自我构建,则通过与书籍灵魂的交流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
所以,阅读应是孤独的、带有个人主义成分的。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像包法利夫人那样从文学作品中
寻找自己的影像,并且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中扮演自己喜爱的文学角色,从而完成对自我的塑造。
纸质阅读真的会消失,但是在现在的时代发展趋势下,消失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走着瞧吧。
趁着还没消失把那份情怀赶紧补回来吧,或者做一个旧时代的收藏者,打包时间和记忆,
莫要到了纸质阅读无处可生的时候哭泣,后悔。
下一篇:琵琶行 (白居易)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热度:★★☆☆☆
文章难度:★★☆☆☆
文章质量:★★☆☆☆
说明:系统根据文章的热度、难度、质量自动认证,已认证的文章将参与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