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必背
程序违法找原则
2024年主观题考前必背的29 句
1.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有三方面的要求:第一 合目的性,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载量
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必须符合法律目的,第二,适当性,
是指行政机关所选择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应当为法律所必需,结果与措施、手段之间存在着正当性。第三,
损害最小,是指行政机关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某一行政目的的情况下,
应当采用对当事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比如行政处罚中应当遵循比例原则,处罚结果应当与违法行为的事实、
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以达到制止违法行为发生的目的
2.程序正当原则程序正当原则包括:第一,行政公开,为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公开。第二,公众参与,
指的是行政机关作出重要的规定或者决定时,应当听取公众意见,
尤其是应当听取直接相对人与其他利害关系人的陈述或者申辩。提出的陈述申辩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于以考虑、
采纳,第三,公回避,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3.信赖利益保护原则](1)适用要件:一是存在信赖基础,
即行政机关作出了相对人赖以产生信任的授益行政行为:二夏有信赖利益,
即相对人因为信赖而实施了相应的行为,又因为实施了该行为产生了可评估的利益或承受了相应的负担:三是有正
当的信赖,信赖的产生出于相对人的善意且无过错。(2)保护方式,能不撤销、废止,则不撤销、废止,
但如果因法定事由需要撤销、废止或变更,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
并对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予以赔偿或补偿。
4.[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行政许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
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行政确认,是指行政机关对特定的法律事实、
法律关系或者法律状态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认定并且予以证明的行政行为。
5.[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对于实施违法行为,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通过剥夺或限制其一定权利,加以惩戒的行为。行政处罚的惩戒性的含义为以给当事人增加新的负担的方式实现惩
罚的目的。只有行为类型属于处罚,才可以适用处罚法的听证程序、简易程、时效等制度。
6.[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
控制危险大等情形,依法对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对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行政强制执行,
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相对人,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为。
7.[政府信息](1)行政机关认为相关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
公开后可能损害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权利人的意见;权利人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
但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
予以公开(方法为用比例原则在个人权利和公众知情权之间进行衡量)。(2)内部事务信息,包括人事管理、
后勤管理、内部工作流程等方面的信息;过程性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形成的讨论记录、
过程稿、磋商信函、请示报告等。
218.※[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判断标准](1)行使行政职权的主体合法、
合乎法定职权范围;(2)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确凿;(3)适用法律法规正确;(4)符合法定程序(5)
不滥用职权;(6)没有明显不当。
9.※[被告]被告是对外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行政职权,并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包括行政机关或者法律、
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
10.※[经复议案件被告]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
作出原行政行为的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起诉原行政行为的,原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
复议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是指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处理结果)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
所认定的主要事实和证据、改变原行政行为所适用的规范依据,但未改变原行政行为处理结果的,
视为复议机关维持复议不作为的判断标准:是否对复议请求进行了实体审查
11.※[原告]原告是认为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原告必须与被诉行政行为之间有利害关系。
12.※[第三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
或者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第三人有独立诉讼地位,可以申请再审、上诉、举证、申请执行生效判决等。
13.※[级别管辖]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由中院管辖。
作出原行政行为的机关和复议机关为共同被告的,以原机关确定案件的级别管辖。
14.[地域管辖]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
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
15.※[具体行政行为与受案范围]具体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作出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常见的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有:(1)内部行为。
指的是行政主体为了管理内部事务,对其内部组织或个人实施的行为,但直接对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且通过送达等途径外化的,属于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指导行为。是行政机关以倡导、示范、建议、咨询等方式,
引导公民自愿配合而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行为。(3)过程性行政行为。
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程序开始或进行程序中针对程序而非就最终实体问题所为之决定或行为。
16.※[一审审理对象]审理对象是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17.※【行政规范性文件附带性审查条件]第一,只能附带性地提出审查要求;第二,
附带性审查的抽象行政行为必须与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之间具有关联性;第三,
只能一并审查其他规范性文件(国务院的其他规范性文件除外);第四,
一并审查请求应当在一审开庭前提出;有正当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出。
18.[行政规范性文件附带性审查结果]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法院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并在裁判理由中予以阐明。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应当向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和司法建议,
并可以抄送制定机关的同级政府、上一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备案机关。149
19.[行政诉讼起诉期]原告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
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原告不服复议决定的,
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2
2024年主观题考前必背的29 句
1.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有三方面的要求:第一 合目的性,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载量
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必须符合法律目的,第二,适当性,
是指行政机关所选择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应当为法律所必需,结果与措施、手段之间存在着正当性。第三,
损害最小,是指行政机关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某一行政目的的情况下,
应当采用对当事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比如行政处罚中应当遵循比例原则,处罚结果应当与违法行为的事实、
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以达到制止违法行为发生的目的
2.程序正当原则程序正当原则包括:第一,行政公开,为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公开。第二,公众参与,
指的是行政机关作出重要的规定或者决定时,应当听取公众意见,
尤其是应当听取直接相对人与其他利害关系人的陈述或者申辩。提出的陈述申辩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于以考虑、
采纳,第三,公回避,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3.信赖利益保护原则](1)适用要件:一是存在信赖基础,
即行政机关作出了相对人赖以产生信任的授益行政行为:二夏有信赖利益,
即相对人因为信赖而实施了相应的行为,又因为实施了该行为产生了可评估的利益或承受了相应的负担:三是有正
当的信赖,信赖的产生出于相对人的善意且无过错。(2)保护方式,能不撤销、废止,则不撤销、废止,
但如果因法定事由需要撤销、废止或变更,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
并对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予以赔偿或补偿。
4.[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行政许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
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行政确认,是指行政机关对特定的法律事实、
法律关系或者法律状态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认定并且予以证明的行政行为。
5.[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对于实施违法行为,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通过剥夺或限制其一定权利,加以惩戒的行为。行政处罚的惩戒性的含义为以给当事人增加新的负担的方式实现惩
罚的目的。只有行为类型属于处罚,才可以适用处罚法的听证程序、简易程、时效等制度。
6.[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
控制危险大等情形,依法对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对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行政强制执行,
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相对人,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为。
7.[政府信息](1)行政机关认为相关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
公开后可能损害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权利人的意见;权利人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
但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
予以公开(方法为用比例原则在个人权利和公众知情权之间进行衡量)。(2)内部事务信息,包括人事管理、
后勤管理、内部工作流程等方面的信息;过程性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形成的讨论记录、
过程稿、磋商信函、请示报告等。
218.※[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判断标准](1)行使行政职权的主体合法、
合乎法定职权范围;(2)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确凿;(3)适用法律法规正确;(4)符合法定程序(5)
不滥用职权;(6)没有明显不当。
9.※[被告]被告是对外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行政职权,并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包括行政机关或者法律、
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
10.※[经复议案件被告]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
作出原行政行为的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起诉原行政行为的,原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
复议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是指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处理结果)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
所认定的主要事实和证据、改变原行政行为所适用的规范依据,但未改变原行政行为处理结果的,
视为复议机关维持复议不作为的判断标准:是否对复议请求进行了实体审查
11.※[原告]原告是认为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原告必须与被诉行政行为之间有利害关系。
12.※[第三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
或者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第三人有独立诉讼地位,可以申请再审、上诉、举证、申请执行生效判决等。
13.※[级别管辖]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由中院管辖。
作出原行政行为的机关和复议机关为共同被告的,以原机关确定案件的级别管辖。
14.[地域管辖]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
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
15.※[具体行政行为与受案范围]具体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作出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常见的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有:(1)内部行为。
指的是行政主体为了管理内部事务,对其内部组织或个人实施的行为,但直接对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且通过送达等途径外化的,属于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指导行为。是行政机关以倡导、示范、建议、咨询等方式,
引导公民自愿配合而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行为。(3)过程性行政行为。
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程序开始或进行程序中针对程序而非就最终实体问题所为之决定或行为。
16.※[一审审理对象]审理对象是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17.※【行政规范性文件附带性审查条件]第一,只能附带性地提出审查要求;第二,
附带性审查的抽象行政行为必须与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之间具有关联性;第三,
只能一并审查其他规范性文件(国务院的其他规范性文件除外);第四,
一并审查请求应当在一审开庭前提出;有正当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出。
18.[行政规范性文件附带性审查结果]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为法院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并在裁判理由中予以阐明。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应当向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提出处理建议和司法建议,
并可以抄送制定机关的同级政府、上一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备案机关。149
19.[行政诉讼起诉期]原告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
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原告不服复议决定的,
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2
下一篇:我们都一样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热度:★☆☆☆☆
文章难度:☆☆☆☆☆
文章质量:★☆☆☆☆
说明:系统根据文章的热度、难度、质量自动认证,已认证的文章将参与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登录后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