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

贡献者:KELLEY 类别:简体中文 时间:2011-03-17 17:02:32 收藏数:473 评分:0.5
返回上页 举报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错字
材料一: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七大标准表述)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重大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
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
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
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
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
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
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
分析: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
态文明的目标。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反映
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提供了重要指针。
材料二:保护动植物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地区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超载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进行采
挖、捕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对许多动植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野人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现在我国的人参产地已经很难找到成片的野人参了。我国许多中
草药,一旦被证实对某种养病有治疗作用,原料植物就会很快被采挖一空。特种的进化是可逆的,也
就是说,现在的特种不可能退化成过去的特种,特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现。
据国际捕鲸协会报道,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6万头鲸被杀(平均每小时3头),其中俄罗斯和日
本的捕鲸数占总捕鲸数的95%。例如蓝鲸,是从古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在半个世纪前还有
30万头之多,今天只剩下了大约2000头;非洲的犀牛,是世界上极为珍稀的动物之一,由于犀牛角
的价格大幅度上升,甚至比黄金还贵,捕杀犀牛的行为加剧,致使黑犀牛的数量已锐减了90%,处于
灭绝的边缘。
据估计 ,目前世界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到2000年,地球特种的15%-20%将会消失,
人为因素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近2000年来,已知有139种鸟类、110种
哺乳动物绝灭了,其中近1/3的物种是在近几十年中消失的。现在还有600多种大型动物面临绝灭的
危险。在我国,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
分析: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
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开发群防群治工作;二是依法取缔对野生动植物的收购、加工、
销售等。;三是坚决禁止采挖捕杀,有关部门要加大专项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滥捕乱采的不法
行为;四是推行动植物保护管理责任制,对工作不力,致使本行政区内发生乱采滥捕现象的,要从
严追究当地行政领导的责任。
材料三:保护森林
在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重要的枢纽和核心作用,它的颁布最广、
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生物生产力也最高。森林和环境经过长时期和相互作用和适应,不但推
动了自身的生长、繁衍,同时也对周围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
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音,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态息息相关。
可是,人类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想的指引下,对森林进行收割式的采伐。据
估计,原来地球上森林面积有76亿hm2。这片森林大部分处于巴西境内,大肆毁坏亚马逊林区的后
果,使巴西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从80%迅速减少至40%。如果大规模的毁林不加制止,在30年后,亚马
逊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带之一。
分析:解决措施:一、制止乱砍滥伐,禁伐天然林;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大力
加强商品林建设;二、全面清理整顿木材经营加工企业;三、合理配置护林点,充分加强护林员队
伍;四、完善森林防火措施,加强火灾扑救力量;五、防治森林病虫害;六、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
度,强化林政管理秩序;七、增加投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软硬件建设;八、停止在保护区、森
林公园和特殊护林带以及封山育林区一切有害生态保护的生产性开发。
材料四:草原退化
我国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天然草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作为我国陆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草
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我
国草原却呈快速消失之势。
在我国近4亿公顷的天然草原中,目前约有90%的可利用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且以每年200
万公顷的面积扩张。在过去的5年内,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草地减少5.49万平方公里,其中覆盖度在5%
~20%的地区明显减少,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形势堪忧。
据内蒙古农牧业厅提供的资料,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首的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草原沙化、退化面积
已达5.8亿亩,并且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扩展。
农业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的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方主要草原颁布区的产草
量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17.6%,荒漠草原产草量降幅最大,在40%左右,典型草原的下降幅
度也达20%。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和甘肃等传统牧区产草量下降幅度最大,牧草质量变劣,
毒害草增多,不可食草和毒草逐渐取代优良牧草成为群落优势种。大面积的草地也正失去利用价值,
如云南、四川两省的一些草地近年来受不可食草紫荆泽兰的侵入,并逐步取代了原来的草地植被,
使草地失去了利用价值。
分析:要遏制草原退化、沙化的势头,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首先,在发展人工饲
草料基地的同时,应制订合理的休牧、放牧制度,保证牧草的返青和草原的休养生息;其次,在草原
严重退化、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要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退牧还草恢复植被,突出天然草原的生态
功能;两次,强化草原法制管理,完善建立奖惩机制,切实做到草原使用权利和生态环境维护义务
同时落实。
材料五:保护河流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热度:
文章难度:
文章质量:
说明:系统根据文章的热度、难度、质量自动认证,已认证的文章将参与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