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更好的人:屁一样的人生建议

贡献者:花开堪折直须折ˇ莫待无花空折枝 类别:简体中文 时间:2020-01-22 10:21:51 收藏数:20 评分:0
返回上页 举报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错字
一直以来,“更好的人”这个词热度颇高,抓人眼球,是鸡汤王和人生导师创作的首选话题。
然而我却越来越不喜欢这个词,因为我根本不想成为他们口中的“更好的人”。
他们会给你很多建议,从护肤知识到人际交往,再到人生信条。
但那都是别人对“好”的定义。我们去跟随这些,我们最终成为的只是一个别的什么人。人们实在太喜欢简洁的人
生建议了,而不想花时间摸索属于自己的活法。前者不需要动脑思考,后者却需要不断实践,试错,领悟。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学着成为更好的人,你看似在追求一种更深度的活法,其实更多是随波逐流。
盲从的人之所以盲从,便是因为他们拒绝独立思考所要付出的精神代价。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的研究表明:人
们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行为。
也就是说,教你怎么活的人,不一定那样活过;你听取了那些建议,也不一定会去做。
举例来说,他建议你大学应该好好学习,多半是因为他大学没有好好学习,而且还吃了没有好好学习的亏。
所以你很难从一个学霸口中听到要好好学习这样的话。如果你热切地寻求帮助,他可能会给你一道应用题的五种解
法,让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
所以别人的人生建议,那是他的人生。具有局限性,不客观性,难以复制性。更别说他们从失败总结出来的人生经
验了。
一条路走错了,不代表从反方向走就对了。从失败总结出的人生经验更多是失败经验,不一定可以作为以后成功的
经验。
如果还想把它推广开来,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人生导师的这套做法,真是可笑至极。我们小时候喜欢摘抄各种座
右铭,便是因为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给我们什么,我们就信奉什么。
然而一个自己从真实经历总结出的人生经验,要顶过一百句名人座右铭。
很多人的思想其实还停留在中学阶段,一味地听取他人建议,而不是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我们的问题在于,我们
过于急切地想变成另一个样子。
而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道理不值钱,自己摸索道理的那个过程才是有意义的。“更好的人”这个词越来越与随波
逐流、消费主义捆绑在一起。很适合做广告文案,因为非常具有号召力。
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好的广告文案一定要激发人的情感,而不是大谈特谈产品的实用性。
比如:“跟着你的感觉走”、“一切皆有可能”、“你独一无二无可替代”。这样的广告语适合做绝大部分商品或
公司的标语或口号,因为它迎合了当代人的心理:及时行乐,特立独行。
当公司和用户发生情感联结时,毫无疑问,用户不仅会通过购买旗下产品来表示支持,还会帮它免费做口碑,向别
人安利它的产品或品牌。
护肤品牌喜欢请明星代言,电子数码却是CEO带着一帮技术专家开发布会,也是基于这个考量。
前者的用户容易情绪化,而后者的用户相对理智。他们提前做好了功课,很难会被单纯的广告语所打动。
但当CEO从技术专家摇身一变,成为把“情怀”“特立独行”这样的词挂在嘴边的人,也难保理性的用户不会被
耍。
问题是,当大家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特立独行,这是不是一种更为盲目的随波逐流呢?科学之所以蓬勃发展的原因是
因为具有“可证伪性”。“可证伪性”的意思是有证明它是错误的可能性。
一个科学理论具有可证伪性,才有进步的可能。不断推翻,不断重建。
然而诸如人生建议这样的鸡汤贴,他们一般会把话说得很满。告诉你怎样活才是正确的,怎么做是错误的。
它们很完美,没有证明是错误的可能。但完美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完美了,没有进步的可能。
老人家挂在嘴边的“话不要说太满”就是这个意思。
最糟糕的是,网上充斥的各种人生建议,大多数是在炒冷饭。说来说去还是老生常谈那一套。毫无新意。更别指望
能让人眼前一亮,触人深思。鸡汤盛行,这到底是普罗大众的需求所致,还是新媒体的狂轰乱炸。
这值得我们反思。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热度:
文章难度:
文章质量:
说明:系统根据文章的热度、难度、质量自动认证,已认证的文章将参与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