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墓志铭

贡献者:木木随笔 类别:简体中文 时间:2020-04-14 19:26:04 收藏数:26 评分:0
返回上页 举报此文章
请选择举报理由:




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错字
那一年,我和朋友应邀到某大学演讲。关于题目,校方让我们自选,只要和青年的心理有关即可。
朋友说,她想和学生们谈谈性与爱。这当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只是公然把“性”这个词,
放进演讲的大红横幅中,不知校方可会应允?变通之法是将题目定为“和大学生谈情与爱”,
如求诙谐幽默,也可索性就叫“和大学生谈情说爱”。思索之后,觉得科学的“性”,应属光明正大范畴,
正如我们的老祖宗说过的“食色性也”,是人的正常需求和青年必然遭遇之事,不必遮遮掩掩。
把它压抑起来,逼到晦暗和污秽之中,反倒滋生蛆虫。于是,朋友就把演讲题目定为“和大学生谈性与爱”。
这期间我们也有过小小的讨论,是“性”字在前,还是“爱”字在前?商量的结果是“性”字在前。
不是哗众取宠,觉得这样更符合人的进化本质。
感谢学校给予我们的信任和支持,朋友的演讲题目顺利通过了。
但紧接着就是我的题目怎样与之匹配?我打趣说,既然你谈了性与爱,我就成龙配套,谈谈生与死吧。
半开玩笑,不想大家听了都说“OK”,就这样定了下来。
我就有些傻了眼。不知道当今的年轻人对“死亡”这个遥远的话题是否感兴趣?
通常人们想到青年,都是和鲜花绿草、黑发红颜联系在一起,与衰败颓弱、委顿凄凉的老死似乎毫不相干。
把这两极牵扯一处,除了冒险之外,我也对自己的能力深表怀疑。
死是一个哲学命题,有人戏说整个哲学体系,就是建立在死亡的白骨之上。
我深知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思索死亡,主要和个人惧怕死亡有关,
在我四五岁时,一次突然看到路上有人抬着棺材在走。我问大人,这个盒子里装着什么?
人家答道,装了一个死人。当时我无法理解死亡,只觉得棺材很小,
一个人躺在里面,蜷起身子像个蚕蛹,肯定憋得受不了……
于是小小的我,产生了对死亡的惊奇和混乱。这种惊奇混乱使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死亡很感兴趣。
我个人有着数十年从医经历,在和平年代,医生是一个和死亡有着最亲密接触的职业。
无数次陪伴他人经历死亡,我不能不对这种重大变故无动于衷。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十几岁就到了西藏,那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孤寂的高原冰川,让我像个原始人似的,
思索着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类看似渺茫的问题。
反正由于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演讲题目就这样定了下来,无法反悔。我只有开始准备资料。
正式演讲的时候,我心中忐忑不安。会场设在大礼堂,两千多座位满满当当,过道和讲台上都有学生席地而坐。
题目沉重,我特别设计了一些互动的游戏,让大家都参与其中。
演讲一开始,我做了一个民意测验。我说大家对“死亡”这个题目是不是有兴趣,我心里没底。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到这个题目之前,思索过死亡?
此语一出,全场寂静。然后,一只只臂膀举了起来,那一瞬,我诧异和讶然。
我站在台上,可以纵观全局,我看到几乎一半以上的青年人举起了手。
我明白了有很多人曾经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比我以前估计的比例要高很多。
后来,我还让大家做了一件事——书写自己的墓志铭。
有几分钟的时间,整个会堂安静极了,谁要是那一刻从外面走过,
会以为这是一间空室,其实数千莘莘学子正殚精竭虑思考人生。
从讲台俯瞰下去(我其实很不喜欢这种高高在上的讲台,给人以压迫之感。我喜欢平等的交谈。
不单在态度上,而且在地理位置上,大家也可平视。但校方说没有更合用的场地了),
很多人咬着笔杆,满脸沧桑的样子。我很抱歉地想到,这个不详的题目,让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提前——老了。
大约五分钟之后,台下的脸庞如同葵花般地仰了起来。我说:“写完了吗?”齐声回答:“写完了。”
我说:“好,不知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走上台来,面对着老师和同学,念出自己的墓志铭?”
出现了一片海浪中的红树林。我点了几位同学,请他们依次上来。
但更多的臂膀还在不屈地高举着,我只好说:“这样吧,愿意上台的同学就自动地在一旁排好队。
前边的同学讲完之后,你就上来念。先自我介绍一下,是哪个系哪个年级的,然后朗诵墓志铭。”
那一天,大约有几十名同学念出了他们的墓志铭,后来,因为想上台的同学太多,校方不得不出动老师进行拦阻。
这次讲演,对我的教育很大。人们常常以为,死亡是老年人才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是误区。
人生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在我们赞美生命的美丽、青春的活力的时候,
我们其实就是肯定了死亡的必然和老迈的合理性。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死亡,地球上早就被恐龙霸占着,
连猴子都不知在哪里哭泣,更遑论人类的繁衍!
从我们每个人一出生,生命之钟的倒计时就开始了。
当我写下这些字迹的时候,我就比刚才写下题目的时刻,距离自己的死亡更近了一点。
面对着我们生命有一个大限存在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无论是年老和年轻,都要直面它的苛求。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独处的空间越来越逼仄,思索的时间越来越压缩。
但死亡并不因为我们的忙碌而懈怠,它步履坚定地持之以恒地向我们走来。
现代医学把死亡用白色的帏帐包裹起来,让我们不得而知它的细节,但死亡顽强前进,
它是无所不能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抗拒它。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
这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知道有一个结尾在等待着我们,对生命的宝贵,对光明的求索,
对人间温情的珍爱,对丑恶的扬弃和鞭挞,对虚伪的憎恶和鄙夷,都要坚定很多。
那天在礼堂的讲台上,有一段时间,我这个主讲人几乎完全被遗忘了,
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为自己设计的墓志铭,将所有的心震撼。
有一个很腼腆的男孩子说,在他的墓志铭上将刻下——这里长眠着一位中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想,不管他一生是否能够真正得到这个奖章,
但他的决心和期望,已经足够赢得这些掌声。
一个清秀的女孩子说,她的墓志铭上将只有一行字:一位幸福的女人。
还有一个男生说,我的墓志铭上会写着——我笑过,我爱过,我活过……
这些年轻的生命,因为思索死亡而带给了自己和更多人力量。
无数生命的演变,才有了我们的个体。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单要感谢我们的父母,
而且要感谢我们的祖先,感谢地球,感谢进化所走过的漫漫历程。
当我们有了生命之后,我们在性的基础之上,繁衍出了爱。
爱情是独属于人类的精神瑰宝,它已从单纯的生殖目的,变成了两性身心融会的最高境地。
然而在这一切之上,横亘着死亡。死亡击打着生命,催促着生命,使我们必须审视生命的意义。
后来,我还在一些场合做过相关的演说。我在这里抄录一些年轻人留下的墓志铭,
他们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讨论死亡对于一个健康心理的建设,是多么重要。
“这里安息着一个女子,她了结了她人生的愿望,去了另外的世界,但在这里永生。
她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快乐的一生,也是贡献的一生,无憾的一生。
虽然她长眠在这里,但她永远活着,看着活着的人们的眼睛。”
“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
“我不是一颗流星。”
“生是死的开端,死是生的延续。如果我五十岁后死,我会忠孝两全,为祖国尽忠,为父母尽孝。
如果我五年后死去,我将会为理想而奋斗。如果我五个月后死去,我将以最无私的爱善待我的亲人和朋友。
如果我五天后死去,我将回顾我酸甜苦辣的人生。如果我五秒钟后死去,我将向周围所有的人祝福。”
怎么样?很棒,是不是?
按照哲学家们的看法,死亡的发现是个体意识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更是和他的生命观念、死亡观念息息相关。
你不能设想一个对自己没有长远规划的人,会有坚定、健全、慈爱的心理。
如果说在以上有关死亡的讨论中,我对此还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年轻人普遍把自己的生命时间定得比较短。
常有人说,我可不喜欢自己活太大的年纪,到了四五十岁就差不多了。
包括现在有些很有成就的业界精英,撰文说自己三十五岁就退休,然后玩乐。
因为太疲累,说说玩笑话,是可以理解的。但认真地策划自己的一生,
还是要把生命的时间定得更长远一些,活得更从容,面对死亡的限制,把自己的一生渲染得瑰丽多彩。
声明: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热度:
文章难度:
文章质量:
说明:系统根据文章的热度、难度、质量自动认证,已认证的文章将参与打字排名!

本文打字排名TOP20

用户更多文章推荐